人类历史有多少年
来源:365bet在线注册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8-12-01 20:44
人类历史有多少年 到2018年8月31日目前为止世界所发现的人类出现距今600万年左右。 人类的历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历史可分为史前史和文明史。在史前史和文明史中间,是神话传说阶段,一般称为上古史。 2000年,在非
人类历史有多少年

到2018年8月31日目前为止世界所发现的人类出现距今600万年左右。
人类的历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历史可分为史前史和文明史。在史前史和文明史中间,是神话传说阶段,一般称为上古史。
2000年,在非洲肯尼亚的土根山区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种)。

扩展资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现众多人类化石。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类化石是:1992至1995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低地发现地猿(为始祖亚种),距今440万年前。1998年在同地又发现地猿的另一个更为古老的亚种(为祖先亚种),距今520万至580万年。
史前史是没有历史记载的历史,指的是在人类有记载之前的漫长历史,主要存在于考古发现,从人类诞生,到有确切历史记载,都属于这段历史。
文明史是人类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类历史
人是怎么形成的
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人属于真核域,动物界,后生动物亚界,后口动物总门,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羊膜总纲,哺乳纲,兽亚纲,真兽次亚纲,灵长目,真灵长半目,直鼻猴亚目,人猿次目,狭鼻下目,真狭鼻小目,人猿超科,人科,人亚科,人族,人属,人亚属,智人种(模式种),但并非生物进化的终点。人如果不遵循生物进化理论,就会有一天被其他动物所取代。
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2号染色体和猩猩丙条染色体着丝粒融合(平衡易位)缔合模式接近度超过16N,并臂间多次倒位,其余染色体都有很强的同源性,是一种高级动物。

扩展资料
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古人类学家把直立行走看作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比如,直立行走的必然结果是手脚的分工,使得人类能灵活使用工具。又如,直立行走以后,使视野开阔,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促进人类智力发展。

“人”字最初的产生,不是指“人”这种动物(东、西方相同),而是指原始聚落首领官衔的称谓。今天“人”字的自然意义,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最初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
树和人类的关系
森林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还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卫生保健、有利国防等作用,也是天然的基因库。然而,森林正在遭受空前的灾难,为了不让人类的朋友消失,我们要保护好森林。
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对森林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关注,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绿色植被中,森林有地球之肺之称。 这是因为森林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气。

扩展资料:
是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森林一方面能阻挡雨水直接冲击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另一方面,林地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土,减低地表径流(小水流速度,使雨水慢慢下渗,把大部分降落地面的雨水保存起来,并且蒸发又可减少,因而又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大部分小溪流和江河的源头都在深山老林之中,就是这个原因。有些人把森林比作“绿色水库”。
是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森林放出的氧气是我们人类以及动物所需氧气的来源,可见森林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森林,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就会很多,氧气就会很少,因而人类和各种动物就无法生存。
公顷林地(阔叶林每天能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放出730公斤氧气,这对于保持空气的清新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城市居民每人至少需要10平方米的林木草地,方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森林还能阻滞灰尘。
参考资料:树木与人_百度百科
人类发展史
起源
人与现代类人猿存在亲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人类进化史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猿猴的种系发生 (注:中国中华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中华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中华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
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产生了猿。埃及发现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万年以前);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万—2800万年以前)已经具有类人猿的一些性状;稍晚后的化石还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分布范围较广,在亚洲、欧洲、非洲均有所发现。东非的原康修尔猿(1300万-1200万年前)已经是一种猿,是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二者的分化显然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
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许多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过去在复原颌骨残片标本和牙齿分析时出现偏差。因此腊玛古猿作为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对的合理性)。
[编辑本段]正在形成中的人
南方古猿被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人科动物一种可能的种系发生(仅供参考)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 就注定了它们的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避开了灭绝的危机。大约500万-800万年前,有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雨林周围与稀树大草原连接地带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体,并成功地进化成南方古猿。当对蛋白质和DNA差异的研究最终建立了一个分子钟后,研究发现表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分界点是在500万-800万年前(这些证据暗示黑猩猩是我们最近的亲戚),人科动物的历史从此开始。
南方古猿猿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开始双足行走,但是它们基本保持着树栖的习惯,南方古猿没有改变它们祖先的多数性状,比如个头较小,明显的性别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50%),不大的脑,长臂和短腿。南方古猿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动物,它的门牙比人类的门牙要大得多,而且臼齿也很大。
南方古猿基本有两种类型(也有学者认为有3—4种类型):粗壮型和纤细型,依身高、体重而有所区别。已经证明存在过两种瘦长的南方古猿,从埃塞俄比亚到坦桑尼亚的东非南方古猿阿法种和南非的南方古猿非洲种。这两种南方古猿的脑都比较小,大约为430-485立方厘米。南方古猿非洲种距今的年代更近,而且除了肢体的比例以外也更像人类。在南部非洲,生活过粗壮种系中的南方古猿粗壮种,在东部非洲还发现了生活在350万年前至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鲍氏种,这些粗壮的南方古猿显得很有力气,但它们是非常平和的,可以和其他瘦长的南方古猿一同生活在同一区域。(根据解剖学进行人科动物分类的人类学家必须记住,冠以阿法种、直立人和能人名称的分类物种并不是指类型,而是指可变的群体和群体中的类群)。
[编辑本段]完全形成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
最初的人类在人类学中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我国古人类学者把这一进程分作猿人和智人两大阶段,每段再分为早晚两个时期。
早期猿人 肯尼亚1470号人 、坦桑尼亚峡谷“能人”
晚期猿人 印尼爪哇人、德国海德堡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 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智人 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250万年前,热带非洲的气候尅是恶化,冰期从北半球袭来。随着气候越来越干旱,稀树大草原开始逐渐变为灌木大草原,大多数南方古猿消失。有两个例外,一种情况是,某些地区稀树大草原保留下来,那里的南方古猿得以生存下去,比如南方古猿能人种和两种粗壮种。更重要的一种情况是某些南方古猿群体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些成功的防卫机制而生存下来,对于这些防卫机制人们只能去猜测,可能会扔石头,或者使用有木头和其他植物材料制成的原始武器,有可能露宿野外篝火旁。事实上正是这些南方古猿的后裔生存下来并繁荣起来,最终进化成人属,从树上栖息双足行走转变为陆地生活并双足行走。
能人
能人(Homohabilis) 约150万到250万年,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能人化石发现后不久,人们认识到在这个名下描述的人类标本形式各异,不应该归为一个物种,并将脑量较大的标本分出来,称为硕壮人(Homo rudolfensis)。随着发现的标本数量增加,解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能人这一名称专指小的标本。能人属标本的脑量只有450、500和600立方厘米,与南方古猿的脑量存在着重叠,而硕壮人的脑量在700到900立方厘米,显然要大得多。原先认为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现在认为应该是硕壮人,而且能人已经被归类为属于南方古猿中较晚出现的一个物种。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为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石器,叫做奥杜威文化,最初认为属于能人,现在认为应属于硕壮人。
种 身体重量(千克) 脑量(克)
猕猴 4.25 66
大猩猩 126.5 506
黑猩猩 36.4 410
南方古猿阿法种 50.6 415
Homo redolfensis _ 700-900
直立人 58.6 826
智人 44.0 1250
直立人
直立人(Homoerectus) 约20万到200万年,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直立人能使用更精致的工具,叫做阿舍利文化。有证据表明直立人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和硕壮人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非洲直立人种系中最早的代表是壮人(Homo ergaster,170万年前),它最像是直立人的亚种,正是这个非洲群体大概在190万年前至170万年前之间的某个时间从非洲扩散到亚洲。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在非洲发现的距今最近的直立人化石(大约100万年前)已经表现出向着智人发展的趋势。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在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
智人(Homosapiens)
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约3万到25万年,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就欧洲和近东而言,几乎可以肯定是从直立人的西部群体中产生出了尼安德特人,但是东亚、南亚和非洲的直立人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从大约25万年前至3万年前是尼安德特人繁荣的时期,尼安德特人制造出更为高级的工具,叫做莫斯特文化。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气候因素、文化不占优势、被智人屠杀)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争议,通过对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在公元前46.5万年尼安德特人种系和智人种系分开。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约1万到5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属于晚期智人)。大约10万年前,一大群智人占据了尼安德特人分布的领域,一般认为这群智人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产生于大约15万年前至20万年前。智人显然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群体。入侵西欧的智人叫做克罗马农人,他们的文化很发达,在拉斯考克斯岩洞和肖威岩洞里留下了著名的绘画。智人(克罗马农人)出现后,他们的工具明显更加高级,叫做奥瑞纳文化。非洲直立人与亚洲直立人大概分离了150万年,就是这期间,非洲直立人获得了智人的特征。它们在5万年前至6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3万年前到达亚洲,1.2万年前(据记载)到达美洲,不过有一些证据证明,早在5万年前就有人定居美洲。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这其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
[编辑本段]人类的未来
对于人类的未来,人们有不同的观点。
恩斯特·迈尔认为,首先人类不可能再分化成若干个物种。因为人类占据了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态灶。而且,人群中不存在地理隔离。今天,所有人群中的交往太频繁,无法形成可能导致成种事件的任何形式的长期有效的隔离。他还认为现存的人类物种不可能再进化成一种“更好的”物种,不会变成超人。因为虽然人类的基因型中确实存在着可以用作适当选择材料的遗传变异,但现在的条件不同于直立人进化成智人时的条件。现在的人类构成了一个大的社会,没有迹象表明存在着任何能筛选出更优越基因型的自然选择,这样的基因型可以产生出比现在人种的能力更强的。随着起改善作用的选择不再发挥作用,也就没有机会进化出一种更优越的人类物种。
不少人同霍金一样认为人类遗传工程,这种通过外部的非生物手段的资讯传递使人类凌驾于世界之上并使人口指数地增长,使我们不需等待生物进化的缓慢步骤就能增加我们内部纪录即DNA的复杂性,在最近的一千年我们很有可能将DNA完整重新设计,创造改良的人种。
也有一些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害怕,在这样一个大型社会中,我们这个物种注定会走向衰落。
[编辑本段]争议和附录
争议:
1) 为什么找不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各历史时期的骨骼或骨骼化石?
2) 人类在演变的过程中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侵害和抗拒风寒,其身上的皮毛应当丰满,为什么却退掉了抵御风寒的绒毛?热带动物的皮毛为什么不退化掉?
3) 近年,人类在煤石中发现了铁的金属物,如钉子,钢筋等?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够拿出足够有力的证据,那么人类的进化学说就要有很多的争议。人类的现有物种是单一的,不可转变的唯一的人类原始物种。
附录:
附1).
1987年,根据相关线粒体DNA研究,著名的“夏娃假说”被提出,即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线粒体都是从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位妇女传下来的,她的后代在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了欧亚大陆。
1990年,对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发现,不论黑红黄白种人,女性的线粒体DNA相同,这证明了现代人类来自一个共同的智人祖先,根据考古学分子生物学推算确定,是非洲的一个女性; 之后,根据对女性线粒体DNA男性Y染色体基因和猿猴DNA研究综合推算,人类共同智人祖先出现的比较科学可信的年代大约是5万到10万年前; 繁衍路径:非洲--->亚洲--->欧洲-->美洲.
注: 仅存于细胞质中线粒体中的DNA,在受精过程中,由于卵细胞中含大量线粒体而精子中含量极少,因而个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认为仅来自母亲。可用线粒体DNA来研究母系遗传。
附2).
1997年,根据线粒体DNA的研究分析证实尼尼安德特人不属于现代人类的进化路程,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是另外一个人类分支,与现存人类的祖先无关.尼安德特人这个人类分支约在3万年前,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晚期智人淘汰并最终完全消亡的.
附3).
遗传学Y染色体研究证明,东亚的现代人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 约5万年前,最早的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进入东亚的南部,然后随着东亚的冰河期的逐渐结束,在以后的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进入东亚大陆,遍及中国大陆,北及西伯利亚。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祖先从东南亚进入中国南方,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另一批非洲智人从东南亚向东逐渐进入太平洋群岛。随后,
约8500年前,中国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萌芽。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早期.中国三皇传说时代.
约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后期.中国五帝传说时代.埃及金字塔出现.
约4000年前,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
注: Y染色体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中的性染色体,男性专有,因此传递方式只能是从父亲到儿子,可用于研究父系遗传,如姓氏的遗传等。
附4).
2003年,美英科学家对西伯利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进行的比较分析表明:
1). 90%的中美洲印第安人和50%的北美洲印第安人,来自同一个父亲。繁衍路径:西伯利亚东北亚-->通过百令海峡的陆桥-->阿拉斯加,这时,来自东北亚的一群西伯利亚人中,其中的一个西伯利亚男人的生殖细胞Y染色体刚好起了变化,名为“M242”,大概发生在距今1.8万年前(此时是最近的冰河期中末期,海平面下移,使连结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间的白令海峡可以通行)也就是说: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西伯利亚人首次进入美洲不早于1.8万年前.且只有这个男人的子孙生存并繁殖下来,随后,他们的后代慢慢往南迁徙。
2). 此后不久,几百或几千年后,另外一群东北亚人也同样的来到了阿拉斯加,他们的后代繁衍构成另外的一半美洲印第安人;但不知为何止步于北美洲,未有继续南徙。
附5).
中亚是欧亚大陆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在研究过的所有欧亚人类群体中,中亚群体是欧亚大陆上最古老的人类群体,它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乌兹别克群体.
中亚地区是西伯利亚、美洲及部分欧洲地区人类群体的祖先。这个地区是两次主要迁移浪潮的起源地,中亚人类群体向北迁移至西伯利亚后,一支向东迁移至美洲,另一支向西迁移至欧洲. 欧洲现在的人类群体基本上是在旧石器晚期(约4.5万年前)及新石器早期(约1万年前)这两个时期组成.
附6).
有关中国倡导的多地区进化说.
所谓多地区进化说,即:自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展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此期间各地区之间有些许的基因交流。
对于中国就是说: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即:北京猿人(直立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北京早期智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现代人(现代中国人).即:北京猿人是来自非洲的直立人,但之后未被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淘汰取代,而是一直存活下来并独自发展进化,最后演化成为现代中国人.
但是,目前的人类考古学和现代遗传学基因研究结果都显示了中国早期智人的灭绝并被晚期智人新移民彻底取代的事实.在最重要的考古化石证据上, 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出现了据今4-10万年间的化石断层,断层时间大致与第四纪冰期相符。也就是说,中国的早期智人由于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的存在(约7.5万年前,在苏门答腊岛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次火山喷发在约6,7万年前,造成全球进入冰河期),使得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绝大多数的生物种类由于恶劣的气候而难以存活。
因此,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是来自非洲的晚期智人,在冰河时期中末期,经由东南亚由南及北进入中国。
认为中国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人类起源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也就是说,北京的那个山顶洞人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个千里迢迢来自非洲的移民老外.
附7).
特例: 对约6万年前的澳洲人类遗骸提取出的线粒体DNA分析发现:它与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据认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类的古老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这表明: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其演化路线并非来自于非洲.
注: 现生智人分为四大人种. 中国人、东亚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欧洲、北非和南亚是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非洲是黑种人;澳洲是棕种人(澳大利亚人种).
3、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
4、南方古猿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开始双足行走,但是它们基本保持着树栖的习惯,南方古猿没有改变它们祖先的多数性状,比如个头较小,明显的性别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50%),不大的脑,长臂和短腿。南方古猿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动物,它的门牙比人类的门牙要大得多。
5、南方古猿非洲种距今的年代更近,而且除了肢体的比例以外也更像人类。在南部非洲,生活过粗壮种系中的南方古猿粗壮种,在东部非洲还发现了生活在350万年前至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鲍氏种,这些粗壮的南方古猿显得很有力气,但它们是非常平和的,可以和其他瘦长的南方古猿一同生活在同一区域。
6、南方古猿群体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些成功的防卫机制而生存下来,对于这些防卫机制人们只能去猜测,可能会扔石头,或者使用有木头和其他植物材料制成的原始武器,有可能露宿野外篝火旁。事实上正是这些南方古猿的后裔生存下来并繁荣起来,最终进化成人属,从树上栖息双足行走转变为陆地生活并双足行走。
7、,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能人化石发现后不久,人们认识到在这个名下描述的人类标本形式各异,不应该归为一个物种,并将脑量较大的标本分出来,称为硕壮人,随着发现的标本数量增加,解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8、原先认为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为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石器,叫做奥杜威文化,最初认为属于能人。
1、对于中国就是说: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即:北京猿人(直立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北京早期智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现代人(现代中国人)。
2、目前的人类考古学和现代遗传学基因研究结果都显示了中国早期智人的灭绝并被晚期智人新移民彻底取代的事实。在最重要的考古化石证据上,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出现了据今4-10万年间的化石断层,断层时间大致与第四纪冰期相符。
3、中国的早期智人由于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的存在(约7.5万年前,在苏门答腊岛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次火山喷发在约6,7万年前,造成全球进入冰河期),使得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绝大多数的生物种类由于恶劣的气候而难以存活。
一般28颗到32颗都是正常的,其中28颗上下是对称的,有2颗中切牙,2颗侧切牙,2颗第一前磨牙,2颗第二前磨牙,2颗第一磨牙,2颗第二磨牙,上下加一块为28颗。还有4颗为智齿,有人长有人不长,无论长其中几颗都是正常的。
当牙脱落一二颗时,并不会影响全身健康,但牙齿逐渐脱落剩下不到20颗时,就开始影响身体多个系统功能。此时,如果将脱落的牙齿及时修复好,口腔中保持20颗以上有功能的牙齿,人的衰老速度会减慢下来,有利于延长人的寿命。这是因为人的牙齿少于20颗,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影响消化功能;说话发音会受到不良影响,容貌也会显得苍老,对人的心理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牙齿还是体内重要的平衡器官,人的许多体力活动和注意力集中的脑力劳动都需要牙齿咬合来配合。牙齿少于20颗时,人的平衡机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活动失误、摔倒等现象。
成年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牙齿缺失和多生牙),有28至32颗牙齿,包括有四颗智齿的话就是32颗。小孩出生后六七个月左右,就开始长乳牙,到两岁半左右长齐20颗乳牙。直到六岁左右,开始换牙,长出第一磨牙,俗称六龄齿,到十四岁左右,换完牙,一共28颗(一般情况下),18到25岁开始长智齿(因人而异,有的人没有萌出)。上颌有14-16颗,下颌有14-16颗。 牙齿数量是由DNA决定的,也就是说与生俱来的。 有时智齿的萌出、或老人牙床吸收太多,原本埋在里面的多生牙露了出来,感觉好像又长牙了
牙齿是一种在很多动物上存在的结构,人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高等哺乳动物咀嚼食物的器官。牙齿是人类身体最坚硬的器官。一般而言,牙齿呈白色(正常人略带微黄色),质地坚硬。牙齿的各种形状适用于多种用途,包括撕裂、磨碎食物。牙齿是动物天生的自卫武器。人类语言发音与口中前排上下的牙齿(门牙)密切相关,古汉族标准语称为“雅言”。牙齿的整洁,甚至关系到社交活动和地位。
出牙为生理现象,出牙时个别婴儿可有低热,唾液增多、发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牙齿的健康生长与蛋白质、钙、磷、氟、维生素A、C、D等营养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食物的咀嚼有利于牙齿生长。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层生长不良、钙或氟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